您的位置:首页 > 税务学习 > 税收筹划 > 个人所得税筹划 > 正文

个税避税的一些技巧

2016-02-26 17:33     来源:中国会计网     

个税避税的一些技巧如下所示:

 

月实发工资超过纳税基数,怎样才能少交点税?

 

单位年底发放年终奖,在喜滋滋地盘算着年终奖该如何花时,也为年终奖要缴纳的高额税款而心疼,如何才能让到手的年终奖更实惠一些?

 

近来,关于税收的话题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调整工资征税基数、征收住房交易所得税、调整车船税、试点征收房产税等等,无一不跟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何能合理避税就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成为百姓咨询的焦点。对此,多位税务专业人士表示,在尊重税法的前提下,合理避税完全可以成为百姓“创收”的又一利器,只要筹划合理,完全可以通过合理避税的方式节省大笔税金。

 

福利篇:每年可少缴个税上千元

 

福利一:房租单位付,一年避税千余元

 

合理避税并不等同于偷税或是漏税,相反利用政策上的优惠还可以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

 

一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人们所能接触到最多的税种就是个人所得税,关于“合理避税”的提法可谓五花八门,而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雇佣单位变相增加员工福利待遇而降低员工的纳税起征点,继而达到合理避税、增加员工收入的目的。

 

他说,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以2000元作为基准且以九级超额累进征收。以下,为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九级税率表:【速算扣除数】因为我们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是按照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出来的,如果直接计算的话,要按照超额累进税率进行分段计算税额,比较复杂。速算扣除数是在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税时,简化计算应纳税额的一个常数。引进速算扣除数计算法是为了让计算应纳税额工作操作更简便。

 

例如,王先生就职于沈城一家商贸公司,每月收入为4500元,同时王先生自行承担800元/月的房租。那么,王先生每月缴纳个人所得税为:(4500-2000)×15%-125=250元

 

如果当初王先生与公司签订协议,房租由公司作为员工福利而承担,并相应扣除,那么王先生每月工资就将是3700元。从上表中不难看出,再减去2000元的基础系数的话,其个税征收部分为1700元,税率也将由15%降低到10%。

 

这样以下为王先生扣除房租后每月缴纳个人所得税:(3700-2000)×10%-25=145元

 

两者相差:250-145=105元。一年下来,就将省去1000多元的税费。

 

福利二:多交住房公积金,月个税少交上百元

 

根据相关规定,住房公积金并不用纳税。这也就是说,如果通过合理地缴存公积金可以合理避税。

 

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公民每月所缴纳的住房公积金是在税前扣除的,目前规定单位和个人住房公积金税前比例确定为12%。但是,根据《公积金管理办法》中的相关条款,个人是可以缴纳补充公积金的。这也就是说,百姓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住房公积金来降低工资总额,继而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就此,专业人士还为记者举例:

 

沈先生就职于一家私企,每月收入为1万元左右,缴纳公积金和养老保险等后月收入约为8000元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他个人每月都要缴纳(8000-2000)×20%-375=825元的个人所得税。专业人士指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钱是属于沈先生自己的,只要他与公司达成协议并提高缴存比例,即可以达到少缴个税的目的。

 

沈先生与公司达成协议,将公积金缴存金额由原来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这样沈先生的税前收入就只有7500元了,这样他每月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7500-2000)×20%-375=725元。这样,他每月就可以至少少交100元的个人所得税。

 

福利三:单位承担车补,年可以省千元

 

根据税务部门的最新规定,单位承担的车补可以在税前扣除。

 

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因为企业负担以及工作需要等原因,现在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会提出是否有驾照以及私家车的问题,而那些拥有私家车的竞聘人员自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上述专业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对员工提供“车补”,而这也是进行合理避税的有效途径,因为车补也是可以在税前扣除的。

 

举例:赵先生是沈阳一家公司的业务员,每月收入为1万元,缴纳公积金和养老保险等后月收入8000元,他与沈先生同样每月需缴纳个人所得税825元。如果他与公司达成协议,每月获得2000元的车补,那么这2000元就会在税前扣除。这也就意味着,他每月缴纳的个人所 得 税 为 :(6000-2000)×15%-125=475元,每月一下就节省了350元的个人所得税。

 

福利四:发票报销抵工资,年少交近7000元个税

 

有的单位每个月都会以合理避税的名义,要求员工拿出租车票或是手机通讯费发票抵冲工资,而这种“发票工资”被不少人戏称为“发票奴”。

 

专业人士告诉记者,这种做法无疑等同于员工的工资计入企业运营成本,可以起到降低员工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同时也使得企业少交了不少税款。

 

举例:刘女士目前月收入为9000元,按照正常的纳税标准,她每月需要缴 纳 个 税 (9000-2000) ×20%-375=1025元。但是,她每月都会向公司申请3000元的以发票报销形式得来的薪水,所以她每月仅需要缴纳个税(9000-3000-2000)×15%-125=475元。单一个月,就可以少缴纳550元,而一年下来可以节省差不多近7000元钱。

 

与此同时,由个人负担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险都是税前扣除的。同样,一些股份制企业在年终会给表现出色的员工配发股份,参与公司分红。按照税法,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即使缴税,也比4万元年终奖适用的30%的比例税率低很多。

 

薪水篇:合理分解可省2000元

 

现在,合理避税已经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之一,而通过薪水的合理分解同样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并让自己的工资实实在在落到腰包里。

 

但是,究竟该如何操作才能达到合理分解薪水,借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呢?对此,专业人士告诉记者,税务部门对一次性发放累积奖金是有一套相关政策的,但是每年只可以使用一次。根据规定,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应先将纳税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然后按照相对应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继而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

 

专业人士说,比如周先生月收入为1万元,此时周先生每个月所需要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为(10000-2000)×20%-375=1225元。但是,公司每个月只为周先生实际发放5000元,将另外的5000元作为累积奖金在某个时间一次性发放。那么,周先生此时每个月所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为(5000-2000)×15%-125=325元。

 

如果按照一年时间来计算,周先生总共会得到5000×12=60000元的一次性奖金。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期间周先生所就职的公司是如何为周先生处理一次性奖金的个人所得税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中的相应条款,周先生总计6万元的一次性奖金将会首先除以12个月,也就是说每个月有5000元的金额,将按照个人所得税相应的15%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周先生在领取全年一次性奖金时,需要缴纳60000×15%-125=8875元的个人所得税。全年下来平均到每个月,所缴纳的个税为739.58元。如果加上他在合理分配薪水后每月所缴纳的325元个人所得税,那么他每个月最多也只需要缴纳1064元左右的个人所得税。而相比没有合理分配薪水前每月1225元的个人所得税,人们不难看出两者竟有每月160元左右、全年共2000元左右的差距。

 

年终奖篇:分次发放更实惠

 

每年年底,各个单位都进入年终奖发放的高峰期。税务专业人士表示,如果筹划合理,年终奖也可以节省大笔税金。

 

避税方法一:一次性发放年终奖

 

如果某企业员工月薪1万元,1月份该企业给他发放去年的年终奖金4万元。如果按照年终奖一次性纳税,这位员工年终奖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

 

40000×30%-3375=8625元。税务专业人士表示,目前通行的合理避税方法是不按照一次性发放年终奖,而是将年终奖平摊到上年各月中。同样4万元的年终奖金,平摊到每个月中,就是3333元,适用税率15%,速算扣除数125元,年终奖应纳税额为40000×15%-125=5875元,可以节省8625-5875=2750元。

 

避税方法二:发放有价证券、礼品、购物券等

 

一些股份制企业在年终会给表现出色的员工配发股份,参与公司分红。按照税法,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即使缴税,也比4万元年终奖适用的30%的比例税率低很多。不过税务专业人士表示,单位发放的有价证券、礼品,最好根据市场价来折算纳入个人收入缴纳个税,否则在日后查账时一旦被发现就要补缴税款并加以处罚。

 

避税方法三:特殊行业可将年终奖作为其他收入纳税

 

比如出版社的编辑将年终奖算作稿费。举例来说,某出版社编辑获得年终奖40000元,正常纳税金额为8625元。如果计为稿酬收入,按照规定,稿酬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税率为20%,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稿费可以按应纳税额再减征30%。

 

由此计算,该出版社编辑年终奖缴纳税款为40000×(1-20%)×20%×(1-30%)=4480元。与一次性纳税相比,可以节省8625-4480=4145元。

 

高薪篇:年薪制多纳税

 

对于那些高收入人群而言,合理避税和节税显得尤为重要。专业人士介绍,合理分解工资是比较理想的避税方式,这样可以不增加企业的缴税额度。

 

举例: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年收入36万元,一次性领取。按照国家的税法,他适用的最高税率高达45%,总税额(360000-2000)×45%-15375=145725元。分解到每个月的税额是145725÷12=12143.75元。

 

如果他和公司签订合同时将年薪改为月薪的话,每个月3万元的收入能使他适用的最高税率下降到25%,张先生每个月缴纳的税额是(30000-2000)×25%-1375=5625元。节税的金额是相当可观的。

 

某公司总经理年收入34万。如果年底一次性领取,那么他一年就要交76300元的所得税。如果作一下调整,他的月薪定为2万,年薪调整到10万且分10个月领取,每次领1万,那么所得税就降为58860元,可以少交17440元。

 

基金篇:收益无需缴个税

 

对于高薪人士来讲,他们通常年龄较低,文化素质及综合能力都比较强,所以他们往往也会熟悉资本市场,并通过合理的资产分配来达到获取更大的收益以及合理避税的目的。

 

对此,专业人士解释说,包括基金等在内,在交易完成时都是由基金公司代扣20%的个人所得税的,因此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分配时不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以下为理财专家提供的几种合理避税方式:

 

投资基金合理避税

 

投资开放式基金能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由于基金获得的股息、红利及企业债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向基金派发时代扣缴20%的个人所得税,因此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分配时不再代扣缴个人所得税。同时,投资者买卖股票、期货或基金单位获得的差价收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均暂不征收个税。投资国债免征个税

 

根据规定,个人投资国债和特种金融债所得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于稳健的投资者来说,投资国债能够获得长期稳定且安全的收益。保险所得赔偿免税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参加保险所获得的各类赔偿是免税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投资分红类保险中,保险收益也无需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特区”篇:7种方法少缴税

 

“一些私营企业年底通常都会拿一些票据来报销,增加费用,让利润低点,那样所得税也缴得少一点。这样的做法不是合理避税,而是偷漏税。”税务专业人士介绍,根据我国税法相关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等行为,就属于偷税。而对纳税人偷税的,将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偷税金额占应纳税额10%以上且超过1万元的,就要追究刑事责任。“实际上,企业也可以利用各种制度上的规定合理避税。企业合理避税的前提条件是:依法纳税、依法尽其义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细则和具体税种的法规条例,按时足额交纳税款。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行合理避税,才能受到法律和社会的认可和保护。”专业人士介绍,在合理避税具体操作时,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区域和政策优势进行合理避税。税务专业人士对此解释,目前各种企业应用的避税方法主要有7种:

 

换成“洋”企业

 

充分利用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税收倾斜政策。

 

注册到享受较大程度的税收优惠的“宝地”

 

凡是在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以及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保税区设立的生产、经营、服务型企业和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企业,都可享受较大程度的税收优惠。中小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以上特定区域从事投资和生产经营,从而享有更多的税收优惠。

 

进入可免缴营业税的特殊行业

 

比如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婚姻介绍、殡葬服务、医院、诊所等行业机构,另外,安置四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35%以上的民政福利企业或者为残疾人员提供的劳务,这些均可免缴营业税。

 

利用管理费用做文章

 

企业可提高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坏账准备金是要进管理费用的,这样就减少了当年的利润,就可以少交所得税。企业可以尽量缩短折旧年限,这样折旧金额增加,利润减少,所得税少交。另外,采用的折旧方法不同,计提的折旧额相差很大,最终也会影响到所得税额。

 

用而不“费”

 

中小企业私营业主应考虑到如何对经营中所耗水、电、燃料费等进行分摊,家人生活费用、交通费用及各类杂支是否列入产品成本。

 

合理提高职工福利

 

这些费用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同时也能够帮助私营业主调动员工积极性,减少税负,降低经营风险和福利负担。

 

选择不同的销售结算方式,推迟收入确认的时间

 

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延迟纳税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节税效果。

微信公众号

萨恩课堂

咨询电话:400-888-3585

在线客服:点击咨询

©2001-2023 中国会计网(C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支持:北京萨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实名网站认证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473号 京ICP备12013966号